探寻庆上元童子班前后际遇 【5】
作者:陈平 李耀安 陈穗祺
光绪丙子二年(1876)经年余修建,一座颇具规模、由学海堂名士黎维纵题匾的“显常书舍”在北村庆云里7号落成,能够请学海堂名士黎维纵题字者非富则贵。此时已27岁新华离开师傅成为戏班台柱,其师弟崩牙启(4岁)尚未入学,按年龄推算,应是1877年以后某个年份才进“显常书舍”学艺,我们可以在海珠区南华西街志【珠水南华】中载述: 开设“庆上元”童子班,招纳儿童教习粤剧。这批学员约有30人,后来学有所成而名著一时演员,有武生邝新华,花旦容,小生师爷伦,丑生鬼保等。……志书内并没有师弟崩牙启记载,可见“庆上元”童子班在伍家花园开设时尚未出现,邝新华亦只是8岁稚童。致于【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中兰桂临终前嘱咐(1886年),新华等五徒儿所述,要求五徒儿洗却” 成戏不成人” 之辱,嘱咐结交文人……仅可证明新华,杨伦,崩牙启等床前侍奉师傅,此时新华36岁,崩牙启14岁,年龄段已确定他们不可能同期学员,崩牙启在伍家花园学艺之传说是误传,任俊三请人笔录【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有关伍家花园“庆上元”童子班叙述是有误笔,起码新华,崩牙启俩人年龄段已确定他们不可能同期学员。
兰桂去世前三年已停止办学,年迈多病所致,主要兰桂子孙未曾有志于广府大戏,疏于学艺,无人承继教艺传书之道,故“庆上元”童子班遂告结束。那么兰桂创办庆上元童子班前后约25年(1858-1883),前期在伍家花园,后期在仁风乡,“显常书舍” 的落成,庆上元童子班才正式自有固定学艺场馆,作为名正言顺学艺书舍溶入仁风乡书院群。
兰桂生前便用自已显常名字作书舍,(见图13,14)完全有别于北村书院群,其它书院命名全都用先祖,以缅怀先祖荫备。唯显常书舍主人还健在,显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学校招牌用途。
图13 是显常书舍平面图,虚钱部分巳坍塌。
图14 显常书舍2016年拍影
“显常书舍”在北村它有别于书院群普通书舍,独具特色。在天井正中有精致砖雕灰塑,上书一 幅对联,抒发主人晚景得意情怀:意草生匀砌绿 吉祥花放满揩(阶)红。在书舍大厅正 面屋檐高处档板上,镶嵌着一块精美灰雕,由于深藏高处,至今仍色泽鲜艳,光彩夺目,仿如翻新。我们可以在北村(旧称仁风乡) 显常书舍内找到学粤戏时遗留的用品。
图15
图15显常书舍内遗存的儿童练功凳,比正常练功凳尺寸要少 (陈平拍摄)
图16
图16邝宏基老师(粤剧名伶邝新华曾孙)在显常书舍内研究练功凳的用途。邝宏基老师是粤剧名伶邝新华曾孙。(陈平拍摄)
图17
图18
图17:广东省南派武功研究周至譓副会长提供“练功凳”示意图。
图18:这是原广东武术队教练,荷兰精武会会长赵秋荣通过其弟弟中国艺术品鉴定委员赵秋满绘画为“练功凳”的示意图。
图19 图为香港八和会馆副主席,著名粤剧大老倌阮兆辉先生与中山大学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室主任谢少聪老师共同研究兰桂故居遗存练功凳的用途。(陈平拍摄)
图20
灰塑上面刻有贺知章“回乡偶书”七绝 诗一首,(见图20)全文如下:幼(少)小离乡 (家)老大回,乡音不(无)改鬓毛 催(衰),孩(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诗的两旁,有“兰 桂”、“腾芳”四个显赫大字,“兰桂”,就是“兰薰桂馥”的缩写,意为德泽长流,万世留芳,这是书舍主人一生经历的概括与总述,极具深意。综观这个藏于高处的匾刻,正好将癸酉——显常——兰桂三者联为一体,就是同一个人身份相符,“兰桂”,证据 确凿,合情合理,无可置疑,似无必要再作其他推测与判断。
此匾内容,表述精确,恰如其分,这就是主人自小出外,漂泊多年,晚年衣锦还乡,光耀门庭,跃起腾飞,出人头地,怡然自得!只是主人为何刻意将匾刻放在不显眼的屋檐高处,不易为世人知晓,倒是值得深思与探索的。回顾同治、光绪年间,清廷仍对本地班施行血腥统治,动辄以“洪贼”余孽追究,伶人惊恐万状,只得假借“京班”之名觅食求生,不敢轻易表露自身面目,甚至晚于“显常书舍”十余年建立的八和会馆,罕见地没有立下任何碑文、戏行标志,避免引起风险,设防自保,就不言自明了。兰桂芳名一直鲜为人知的原因也许就在这里。
显常书舍与其他书舍不同,青灰砖墙,大石门槛,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门楣的封檐板木雕,(图21)有别于一般以花鸟虫鱼作为装饰,其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做大戏的人物。有前轩、柱子、木梁架,大厅地面保留着原来的白泥阶砖。大厅中间立着4根大柱子、两榀木梁架,把大厅分隔为正间及两旁的次间。正间长度为21桁(指桷板间距,普通民居一桁约24厘米),两边次间15桁。正间和次间都保留着前轩。“大厅原来是做戏的地方,没有墙,正间、次间是打通的。后来因为住人,才砌墙。”这是徐氏后人称的。前辈小蝶儿说,书舍大厅两侧各有一个门框,就如同戏班所谓“出将入相”,伶人都是从此进出,不从正面登台。天井格局站在中央便感到似方尺地,在北村苍屏书舍也如出一辙,这些舞台唱戏伶人才此感觉。(苍屏书舍北村人用来演戏之用。)
图21
天井南面是一面斑驳的青砖墙,墙上仍保留着原来灰塑对联。“墙外面的建筑已经倒塌了,现在成了荒地。原来呢,南面是小孩子练功和住的地方。” 空地西南角保留了原来的水井,“现存北村古书舍群(仁风乡)的书舍,学生是走读的,所以没有水井。仅显常书舍有一口水井,这证明曾经是住人的。”徐氏后人介绍说……..。
图22
图22 广东八和会馆执行会长陈桂兰暨叶兆佰,我自强,小蝶儿等一众八和弟子,在兰桂故里仁风乡北村大戏台兰桂塑像前留影,晋谒先贤兰桂,缅怀先贤中兴粤剧的业绩。(梁志刚摄影)
综前所说,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仁风乡显常书舍曾是兰桂清光绪年代间庆上元童子班后期办学教戏的地方,也是孕育一代甚至是中兴粤剧人才的摇蓝。我们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完整的“碎片” 拼凑成相对完整的,有说服力的史料板块,让大家记住乡愁,记住栖息在岭南文化的精神家园粤剧前世今生,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敬畏”的理念。敬它,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血脉。畏它,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需要我们的百般呵护才能光彩永存。南宋辛弃疾《汉春家.立春日》“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我们相信,为保护“非遗”传承传统粤剧文化去解连环的一批人将会呼之欲出。
”魂之所栖”,信乎?
反正我信!
-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