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庆上元童子班前后际遇 【4】
陈平 李耀安 陈穗祺
兰桂除在伍家花园办童子班外,究竟有否在仁风乡续办庆上元童子班?这一直存有争议,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将几个主要人物生卒年份录入,便于内文铺陈。
1伍崇曜,(1810-1864)原名元薇,字良辅,号紫垣,商名绍荣。是伍秉鉴第五个儿子。(图11)他任怡和行商和十三行公行总商。与官府、洋商关系密切,是清廷在广东办理外交事务的民间要员,为此获得功名,先后被授予钦赐举人、候补郎中、加布政使、荣禄大夫等荣衔,怡和行财富总额超过2600万两白银,社会地位显赫。伍崇曜同时热心文化,嗜粤剧,喜爱搜集古籍、刻书、藏书,伍氏以辑刻《粤雅堂丛书》为世人称赞。
图11 伍立桥提供【伍氏族谱】
2徐癸酉(1833-1886) 名显常,艺名癸酉,后称兰桂。庆上元童子班创办人,倡建”八和会馆”第一人。例授“登仕郎”,从农民劳力者迈进仕大夫行列。
3新华(1850-1927)原名邝殿卿,字敬偕,武生 少年时在河南(今海珠区)溪峡的伍家花园"庆上元"童子班学艺,邝新华便是童子班其中的佼佼者。
4崩牙启 (1872-1892) 原名张启,广东三水县人少年学艺庆上元童子班。后与新华等一起倡建八和会馆。他却文武俱能,行内说他是“粤剧历史上第一个以小武行当在全本戏中饰亦文亦武的角色”,打破武戏由小武扮演、文戏由小生扮演的惯例。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他随团在高要县金利乡演出。戏棚失火,他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救出数十名观众后,因身上腰带勾住戏棚竹竿,一时不能挣脱致葬身火海,享年20岁。他舍身救人之举远近传扬,倍受行内外尊敬,民国成立后,崩牙启的事迹曾载入广东的小学教科书,有心人于广州小北七星岗建“义伶公园”纪念他。国学大师、广东人梁启超有感于他的壮烈行动,曾撰文赞颂。
伍氏后人伍立桥一直强调庆上元童子班在伍家花园办班一直至兰桂病逝为止才停办,在此期间,兰桂将家产全部盘出,收回资金置房产买田及办学经费,伍家免费伍家花园供庆上元童子班(细班) 使用,该花园一套一百几十平方的房间,(即现溪峡街25号,后为八和会馆普和堂)创办庆上元童子班(细班) 。若按此推算,兰桂(时年45岁)在(1858---1886)共28年在伍家花园开班授徒,直至73岁病逝为止,按当时童子班通常学艺时限学制为三至六年,那么以四年为一班,每期班30人左右,兰桂起码举办童子班共开6期,共计学员应该有180多人。这个是按伍家提供花园一套一百几十平方的房间估算的,30多人食宿学齐住(即现溪峡街25号) ,实在太挤拥了,30多人的练功场地也不能太小,何况还不能太张扬,清廷严令尚未开禁。有鉴于此,兰桂后人称,华宝叔因年迈多病(1796--1861)办学几年回乡养老直至辞世,由于食宿练功场地局限性大,在伍家花园办学时间应该有限,凭籍伍家财雄势力,清政府也礼让三分之便利,借地办学应该属于尝试性质的,不可能有20多年都在那里。
好友伍崇曜1864年病逝后,兰桂及庆上元童子班办学五年后倾刻失去保护伞。兰桂深感,遮风挡雨靠山已不复存在,伍氏后人对庆上元童子班在伍家花园办学未必似伍崇曜嗜粤戏,鼎力支持老友并愿担风险。同治年间粤戏尚未解禁,戏班在广州市内伍家大院内练功戏唱诸多不便,来往人多嘴杂,万一风声走漏有被查禁风险,连累他人兰桂(51岁)于心不忍。而且省城办学运行成本颇大,自寻活路,扩大童子班的办学规模,已是兰桂选项之一,于是便有移班至仁风乡续办的行动。
仁风乡天大地大,左邻右里同声同气,于是便有返仁风乡建书舍办学的意愿。仁风乡离省城,唱戏练功基本不受干扰。学戏唱戏有观众才行,恰恰仁风乡民众乐于自办私塾、书舍,独具文化氛围,外地戏班、八音“锣鼓柜”常来演出,逢年过节,好生热闹。兰桂在仁风乡自有百亩良田及乡内几十套房,完全可以解决童子班食宿练之基本要求。于是便有边教办学,办筹建书舍之举。(图12)
问题分歧出现在于,伍家后人伍立桥称先祖应兰桂为嘱托广府大戏解禁不遗余力,先送礼,后禀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大清政府战败,被逼"赔偿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800万两白银,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图12 邝新华曾孙 邝宏基在北村大戏台广场(仁风乡)榕树旁向市区文物管理人员介绍长期练功之缘固,榕树有被练棍法的“六点半棍”、“十三枪棍”等长期反复撞击留下明显凸凹痕迹,可惜此树现已被砍伐,仅留下此照片为证物。(陈平拍摄)
此时大清政府国库空虚,伍潘俩富商深谙” 城门失火,会殃及池鱼” 之道,十三行商人发达,靠大清政府给予外贸特权,若大清垮台,身家性命堪虞。为大清雪中送炭,输血续命才可自保。于是伍崇曜与潘仕成俩位十三行富商晋京捐钱,在皇帝龙颜大悅之际,顺便为兰桂为嘱托开禁戏班之事稟请皇帝开恩,才有庆上元童子班由自家花园自娱自乐变为半公开招揽有志于戏行学艺稚童,收费学艺顺理成章…..。伍家后人伍立桥对坊间是勾鼻章为两广总督瑞麟母亲贺寿演戏助兴被认作男” 契女” 之事根本不经推敲。致于真伪,均属一家之言,我们没有更多资料参考作为佐证,不予置评为宜。
兰桂后人坚称,兰桂一直主办童子班,伍家在童子班初创时鼎力资助,步入正轨后,依靠徐氏家族生意获利及象征性微簿学费维持童子班曰常运作。兰桂后人又称,徐氏家族杉木栏的杉木生意兴隆,一直维持至民国,徐氏家族家财是民国期间由二房兄弟分拆。大房分得仁风乡百亩良田及乡内几十套房,广州城内杉木栏所有商铺及奇春堂均由=房继承。兰桂辞世前巳回仁乡居住几十年了,主要基于少小回家老大还思乡观念作祟,年少在外奔波几十年,儿女已全面接盘生意,中晚年名成功就了,返乡养老,从事自已终生喜爱粤戏。从早期徒弟“姣婆梅”(花旦)、中期徒弟新华(武生)、中晚期徒弟“师爷伦”(小生)、“生鬼保”(丑角)、到晚年徒弟“崩牙启”(小武),兰桂的教龄超过25年,涉及粤剧的所有角色,所以尊其为中兴粤剧的一代宗师并不为过。
- 没有相关信息